要是想知道红军哪次会议最重要呢?
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“遵义会议”,但在红军的历程中,还有个不起眼的会议,对红军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遵义会议,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。
【遵义会议,明确毛泽东领导地位】
故事得从遵义会议讲起,1935年1月的时候,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。为啥开这个会呢?因为红军第五次打“围剿”没打赢,长征一开始又损失了不少人。这个会就是想改改之前的“左”的错误,看看长征路上咱们党遇到了啥大麻烦,得怎么变变方向、做做新决定。这次会议啊,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太重要了,简直就是生死关头的大转弯,让“左”的错误领导到此为止。会上,大家选了毛泽东来当头儿,他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,这下子,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稳稳当当地站住了脚。遵义会议不光是让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更牢靠了,还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变得更有经验、更成熟了。
遵义会议是个大转折,对工农红军、中国革命和共产党都影响深远。随后,2月5号在鸡鸣三省开的扎西会议,又让毛主席的地位更稳当了,他成了周总理军事指挥的得力助手。说“泽东同志辅助恩来同志指挥军事”,听起来好像毛主席还不是主角,但实际上他在中央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。不过,具体怎么在军事上“辅助”,那会儿还没个明确说法。
1935年3月的时候,红军长征碰到了大麻烦。蒋介石急急忙忙飞到重庆,他要亲自到前线去指挥,打算在遵义、鸭溪那块地方把红军一网打尽。红军这一路走来,刚开始时有8万人呢,可到了这儿,就只剩下3万多人了。
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庞大势力,红军直接硬碰硬打仗胜算很小,而且可能会牺牲很大。就在这关系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,1935年3月4日,中央军委下达了一个命令,成立了遵义战斗的前线指挥部,由朱德担任总指挥,毛主席则成了中央红军前线指挥部的政委。
1932年宁都会议后,毛主席在红军里的所有官职和指挥权利都没了。但过了三年,他又拿回了指挥红军的大权。这意味着,毛主席的每个决定对红军都特别重要,他在军事上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【毛泽东坚决反对攻打打鼓新场,遭免职】
仅仅过了一周,在苟坝会议上,毛泽东突然遭到了快速的撤职。这次会议主要是商量攻打鼓新场,就是现在的贵州金沙的军事行动。那时候,蒋介石针对红军擅长的游击战,特意设计了一套堡垒战术来对付红军。红军多次尝试攻打国民党军都未能成功,面对国民党军真是束手无策。
为了摆脱这个难题,林彪把目光投向了打鼓新场那里的国民党军队驻地。驻守在那的是国民党里的黔军部队,而这黔军的战斗力在国民党各部队里算是比较差的,所以林彪觉得可以从这儿找到突破口。于是,他们就开了苟坝会议,会上,毛泽东说不能硬碰硬去攻打死守的敌人,要打游击战,在游击战中慢慢削弱敌人的力量。
毛主席没想到,他的提议被参会的人全部反对了个干净。大家经过热烈商量,都觉得打鼓新场是个好地方,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别的方面都很合适,所以都支持林彪的提议,觉得从那儿能打开一个突破口,赢的机会非常大。大家都说要直接硬碰硬地打过去,只有毛泽东觉得这样不妥,他反对攻打打鼓新场。
毛泽东发现了大家都没留意到的问题,他很懂红军将士们想多打胜仗的心思,也支持有的领导从大局着想,觉得攻下热闹的打鼓新场能得到更多物资补给,对建立新根据地也很有帮助。
毛泽东觉得这次的决定有点太仓促了。你看,红军长征走了那么远,吃了那么多苦,队伍现在还没完全缓过来,力量不够强。再加上,咱们现在没有别的队伍帮忙,只能靠自己。身体还没恢复好,就急着去打驻守在打鼓新场的国民党军,虽然那些黔军战斗力不咋地,可他们有城墙挡着,里面防御也做得挺好,打起来并不容易。
要是没能一下子打败对方,两边打起持久战来,那国民党那边的救兵很快就会来支援,到时候我军前后都会受敌,说不定整个队伍都会被打散,这对我们来说非常糟糕。
毛泽东试图说服在座的各位,但越说越生气,他喊道:“如果你们非要打,那我就不当前敌司令部的政委了!”没想到,这话遭到了反驳,“少数得听多数的,不干拉倒!”大家决定投票决定,少数服从多数,结果除了毛泽东,其他人都赞成攻打打鼓新场,还免去了他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。毛泽东一气之下,摔门离开了。
【一盏灯,一条小路,拯救中国未来】
苟坝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才被提拔为前敌司令部政委,可没过几天这职位就没了。到了晚上,毛泽东拿着一盏不太亮的灯,在一条两公里长的乡村小路上走来走去。他边走边抽烟,烟雾笼罩着他的脸,显得他满脸愁容,心里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。这条小路就像红军从瑞金一路走来的历程,也像毛泽东经历的风风雨雨,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,他始终想着怎么救国。就像那句诗说的:“只要是我心里认定的好事,就算死九次也不会后悔。”
丢了官职的毛泽东,在一条两里长的小道上抽着闷烟,他没心思管自己的职位,心里全琢磨着红军和中国革命往后该怎么走。走在这条乡村小路上的毛泽东,心情究竟咋样?光靠历史留下的那点信息,咱没法准确猜出那时候的种种细节,可能是郁闷?压抑?生气?说不定都不是,也说不定都是。
琢磨了老半天的毛泽东,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件事,他打定主意得找周恩来总理当面聊聊,再努力争取一下。于是,毛泽东掐灭了手里的烟,拿定了主意。正当他迈步往周恩来总理的房间走时,不远处几个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,原来是他派出去探听打鼓新场消息的探子。
情报人员得到一个重要消息,说打鼓新场不光有黔军守着,还有国民党其他部队,人数比原先的黔军多了很多。毛泽东知道后,赶紧加快了去找周恩来总理的步伐。
在那个决定红军命运的紧要关头,我们已无法体会毛主席和周恩来当时的心情是如何分析战局的。只能从后来成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,在多年后的回忆中,听到一些零星的片段:“毛主席回去后,心里还是不踏实,感觉不对劲,半夜里他提着马灯又跑到我这儿,让我先别急着下命令,再好好琢磨琢磨。我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,第二天一早再召集大家开会,最终说服了所有人。”
毛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和收到的情报跟周总理说了,还好,攻打打鼓新场的命令还没来得及下。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合计,赶紧去找司令员朱老总,把这事儿告诉了他。朱老总听了毛主席的话,也马上把还没下的命令给撤了。
第二天,苟坝会议又开始了。会上,周恩来、朱德等几位大佬给大伙儿讲了讲现在的处境和外面的形势,详详细细地分析了攻打打鼓新场的好处和坏处。张闻天他们这些领导,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周恩来他们的想法,最后大家一致同意,还是听组织的安排。
苟坝会议上,大家决定不再按前一天定的计划去攻打打鼓新场,这一变动让红军避免了可能的大危机。因为主张先不打打鼓新场而被撤职的毛泽东,随着作战计划的改变,也重新当上了红军前敌司令部的政委。从被免职到恢复职位,仅仅隔了一天,这变化说明大家重新认可了毛主席的能力,也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里的重要地位。
毛泽东是个非常大度的人,他并不在意职位在短短两天内的反复调整,而是顺着周恩来、朱德等人之前的话,顺势引导大家,一起深入探讨了当前的形势和快速变化的战机,同时还指出了我军指挥决策上存在的不足。
那么,毛泽东坚持自己的意见,决定不打打鼓新场,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呢?
苟坝会议一完事儿,中央军委就下了命令,说咱们红军不打打鼓新场了。为啥呢?因为咱们探子来报,说国民党那边调了滇军孙渡的部队,从黔西、大金沙那边往打鼓新场赶呢。还有川军的郭勋祺部、周浑元部、吴奇伟部,也都在边上磨刀霍霍,准备动手。国民党一共动了八个师的兵力,打算从四面八方把打鼓新场给围起来。要不是毛主席硬气,坚持不让打,咱们红军可能就真被国民党包了饺子,那历史的剧本可就得重写咯。
毛泽东在紧要关头做出的决定,让这场可能毁灭一切的灾难得以避免,给红军和中国革命赢得了难得的恢复和发展的时机。
苟坝会议真是个转折点,多亏了毛泽东在要紧关头出手相助,红军才得救。他真是有远见卓识,军事上也很有一套,这次会议后,他在红军里的威望更高了。
咱们回头瞅瞅毛泽东在那段日子的经历,其实就是一次次站在十字路口做决定,而且那些决定一个比一个难。到了1935年1月15号,遵义会议一开,毛泽东就被补选进了中央政治局常委。那时候红军里头,左倾思想和毛泽东的主张在较劲,最后红军选了毛泽东。遵义会议还撤了原来的党中央军事领导“三人组”,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头儿地位,这绝对是党和红军命运的大转折,谁都得承认这事儿。
不过这事儿吧,得说清楚前提和后来咋样。遵义会议让毛泽东站稳了脚跟,红军算是公开支持了他。但会后那段日子,毛泽东其实没正式负责啥事儿。还有啊,土城青杠坡那场阻击战,按遵义会议后的计划来打,结果不太妙。这样一来,像博古这些本来就对他进中央政治局常委有意见的人,就更不明白了。
不过,苟坝会议让大伙看到了毛泽东出色的军事本事和敏锐的眼光。打那以后,毛泽东就成了新的中央军事领导三人小组里的主要带头人,挑起了革命队伍大梁。所以说,遵义会议算是让毛泽东站稳了脚跟,而苟坝会议则是让他的领导地位铁板钉钉,没得说了。
苟坝会议上,遵义会议的精神得到了实际推行;遵义会议的意见,在苟坝得到了恰当的实施;遵义会议的看法,在苟坝得到了正式的肯定。红军和历史都站在了毛泽东这一边,而毛泽东也完全对得起红军的信任。
在长征路上,多亏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技巧,红军勇敢地在敌军大批追捕中灵活穿梭。
后来,“四次巧妙渡过赤水河打乱敌军”,“大军逼近贵阳又转向昆明施压”,“用调虎离山之计攻打金沙江”,成功摆脱了蒋介石大军的重重包围,打破了他在川黔滇边界消灭红军的阴谋,继续一路向北行进...
毛泽东凭借一次次明智的选择和果断的行动,大大推动了红军的凯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。在革命面临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,他总能克服重重困难。不管路上有多少绊脚石,毛泽东总能想出妙招,一个个难关都被他巧妙化解,难关虽多却都被一一克服。毛主席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拼搏。
盛达优配官网-股票配资官网平台-全国最大的配资公司-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