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头痛又称为血管性头痛,是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。近年来,笔者采用自拟搜风祛瘀化痰汤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偏头痛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一、临床资料
共研究偏头痛患者83例,男31例,女52例;年龄23~69岁,平均38.7岁;病程17天~16年;合并高血压者17例,风寒阻络型10例,痰浊上扰型17例,肝郁气滞型22例,瘀血阻络型14例,肝阳上亢型7例,气血两虚型5例,肝肾阴虚型8例。
二、症状类型
1.风寒阻络型:症见头痛如锥刺,痛连项背,恶风畏寒,遇冷加重,喜用布裹头部,常伴恶心呕吐,舌质淡紫、苔白,脉弦紧或涩。
2.痰浊上扰型:症见头部偏痛,痛连目眶,其痛沉重如裹,时发时止,并伴胸脘满闷,呕吐痰涎,苔白腻,脉滑或弦滑。
3.肝郁气滞型:症见头痛偏于一侧,或疼痛延至眉棱骨及后颈侧部,呈胀痛,痛剧则泛吐苦水,与精神因素有关,并伴有胸胁胀痛,脘闷嗳气,舌质稍紫、苔薄白或薄腻,脉沉弦。
4.瘀血阻络型:头痛经久不愈,久痛入络而成血瘀者,症见头痛部位固定不移,为剧痛,或搏动性痛,或钻痛,或钝痛,或刺痛,面色晦滞,唇舌紫暗,脉细涩或沉涩。
5.肝阳上亢型:症见头痛目眩,两侧为重,心烦易怒,面红口苦,或兼胁痛,舌红、苔薄黄,脉弦或弦细数。
6.气血两虚型:症见头痛反复发作,其痛绵绵,时发时止,遇劳或精神刺激加重,面色不华,倦怠乏力,心悸怔忡,舌淡、苔薄,脉细弱。
7.肝肾阴虚型:症见头目空痛,兼眩晕,腰膝酸软,耳鸣,心烦,手足心热,舌红、苔薄或光,脉细数无力。
三、组方及用法
搜风祛瘀化痰汤:川芎、白芍各15克,白僵蚕9克,全蝎、白附子各6克,甘草5克。
辨证加减:风寒阻络型加细辛2克,白芷、防风、荆芥、羌活各10克;痰浊上扰型加制半夏、胆南星、石菖蒲、茯苓、陈皮各10克;肝郁气滞型加柴胡、枳壳、制香附、陈皮、郁金各10克;瘀血阻络型加丹参、葛根各30克,延胡索15克,水蛭、桃仁、红花各10克;肝阳上亢型加石决明(先煎)、生牡蛎(先煎)各30克,天麻、钩藤(后下)、白蒺藜各10克;气血两虚型加炙黄芪、生地、制黄精各30克,当归、赤芍、白术各10克;肝肾阴虚型加熟地、何首乌各30克,枸杞子、女贞子各15克,山药、山茱萸各10克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2次分服,如头痛有时间性的,在痛发前服。每2周为1个疗程,治疗1~3个疗程。治疗期间忌食酸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调畅情志,起居有时,避免劳累。
四、疗效标准
痊愈: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,停药随访半年未复发。
好转:头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,停药随访半年有复发,但发作次数减少,疼痛程度明显减轻。
无效:治疗前后头痛症状无明显变化。
五、治疗效果
痊愈54例,好转24例,无效5例,总有效率为93.98%。
六、体会
偏头痛属中医学“头痛”“偏头风”“头风”等病证范畴。偏头痛病位在头,涉及肝、脾、肾等脏腑,风、寒、痰、瘀、虚为其主要致病因素。针对风、寒、痰、瘀的主要致病因素,笔者采用搜风祛瘀化痰、通络止痛之治则,自拟搜风祛瘀化痰汤治之。
方中川芎味辛性温,其辛香走窜之性,可上通于巅顶,下达于气海,有祛瘀通络的功效,为方中之主药;全蝎、白僵蚕属虫类灵动之品,有熄风搜风、通络止痛作用;白附子最善于行头面,具有祛风、化痰、止痉之效,共为辅药;白芍有养血活血、柔肝缓急之效,还能敛阴和营,防止诸药升散太过,又有缓急止痛之长,为佐药;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本方味少而精,针对性强,共奏搜风祛瘀化痰、通络止痛之效。
(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)
来源丨《医药星期三》2025年 总第1046期
作者丨朱均权
编辑丨李家华
校对丨刘松雨
二审丨张越
终审丨刘慧英 吴晓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官网-股票配资官网平台-全国最大的配资公司-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